每周热点回顾
2020年10月15日
新闻内容
第D01版:副刊教育
培养孩子“手机使用自控力”,远离教养的重灾区!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冠疫情期间网课盛行,盯着手机小屏幕上网课是下下策,用手提电脑上网课,有些学生却趁机私下开启手机玩游戏。2020年的非常时期,“手机使用自控力”再度成为老师和父母的关注焦点。
  滑滑滑!男孩从A班滑到了K班!
  两年前,一个K班男孩的父亲刻意找我讨论一次聚餐的故事。K班男孩?怎么回事?原来这个男孩当时就读于奥克兰文法中学(Auckland Grammar School,简称AGS)11年级的K班。
  两个熟识的家庭利用周末餐叙,两个AGS的同龄男孩很自然地比邻而坐,大家寒暄坐定之后,其中一位少年大部分时间都静静地听大人讲话,偶尔也参与话题,他的眼神始终注视说话的人,同时享受着陆续端上桌的一盘又一盘美食。另一位呢?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极少抬头,动筷子的次数也不多,挂上了耳机,眼神永远盯着手机屏幕,也经常展露一手送饭菜入口、另一只手滑手机屏幕的绝技,当然,整个用餐时间里,他变成了一个没有声音的人。
  手机少年的爸爸向我描述上述两个少年的“鲜明对比场景”,为了维持饭局的和谐气氛,他不想当场制止自己的孩子玩手机。我问他,在那一次的餐叙中,大人是否也使用过手机,他承认自己和太太都偶尔接听了电话,然而,朋友一家人似乎从没露出手机。
  我建议他,下次再有这样的聚会,参与的家庭都应该事先各自做好约定,进入餐厅之前,大人和小孩一起把手机切换到静音模式,并且收放在包里或口袋里。家人都在一起,在周末假日还需要担心什么紧急事故吗?互联网时代的教养局面越来越艰困,尤其面对着叛逆期的青少年,父母只能从以身作则做起,让孩子在身教言教的氛围中潜移默化。
  这位无奈的爸爸叹了一口气,手机少年刚刚入读AGS的时候,和餐叙中的邻座男孩都在A班,孩子这两年来几乎是手机不离身。他说,朋友的孩子始终在A班,自己的孩子放学了总是在手机上滑呀滑呀,原来热爱的篮球也不打了,已经从A班滑到了K班。他问我该怎么办,我说,您那位朋友就是最好的咨询顾问,先请教他吧。
  脑子里的内战,永远是最深沉的伤害!
  斯坦福大学教授James P.Steyer是《常识媒体(Common Sense Media)》的创办人兼执行长,他写了一本《Talking Backto Facebook(脸书世代的网络管教)》,其副标题是《The Common Sense Guide to Raising Kids in the Digital Age(数码小孩的分龄教养指南)》,这是一本没有废话、又不唱高调的教养书,它直接了当告诉“滑世代”的父母,应该如何在数字化时代为孩子导航。这本书指出,不当或过度使用数码装置,已经迫使儿童和青少年的神经系统处于持续内战的状态。专家们认为,比较各种数码装置,其对孩子成长的危害大小依次是“智能型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电视”。
  我引用一下《纽约时报》记者MattRichtel的概念,最方便且功能超强的智能型手机开发了“我们最深、最原始的神经冲动”,微信、Line、短信和脸书等铃声不时的轰炸刺激,活化了年轻人脑部下方驱使冲动的区域,而脑部掌管判断、理性计划与系统思考的大脑前额叶皮质,正常情况下大约到23岁才会发展成熟,这是大脑达到完全发展的最后一个部分。
  以我在大学时主修生命科学专业的理解,这相当于人脑掌管情绪和原始冲动的“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和“大脑前额叶皮质”之间发生了内战,结果将导致“大脑前额叶皮质”的晚熟或无法成熟,当今越来越多成年人展现出幼稚或脱序的言行,这应该是原因之一。如果我们放任神经系统的内战在幼儿到青少年的脑子里变本加厉,其后果将难以收拾。
  海马回(Hippocampus)位于大脑皮质下方,它担当着关于短期记忆、长期记忆、空间定位的作用,海马回中的灰质越多意味着大脑整体上越健康,尾状核(Caudate Nucleus)也是大脑学习与记忆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两者的发育必须维持均衡。当玩家在互联网上玩着紧张刺激的射击游戏时,85%的玩家依靠尾状核进行游戏,此时大脑不断地刺激尾状核,相对减少了对海马回灰质的使用和刺激,长期的影响将导致海马回灰质细胞的减少甚至萎缩。
  神经精神病学顶尖杂志《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最近的研究报告指出,经常玩动作或射击游戏的玩家们,他们大脑中的海马回(Hippocampus)灰质较常人少,研究证实了这是激烈且过度的游戏刺激导致大脑发生变化,这结果将增加罹患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阿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等脑部疾病的风险。而尾状核长期被过度激活者,如果其强迫性行为变成了习惯,这就是强迫症(OCD)。
  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难度自2013年起超越哈佛,多年来一直是全美录取率最低的顶尖名校。优秀如斯坦福学子,他们上课是否专心、是否做好回家的作业、是否写出条理分明的期末报告,JamesP.Steyer教授说:“我现在收到的期末报告和数年前相比,显得较为杂乱无章,而学生在报告里的用字遣词,不时出现网络的火星文或短信留言常有的错别字。”显然,频繁的数码干扰,连斯坦福的拔尖学子们也无法幸免,何况是“手机使用自控力缺乏”的许多儿童和青少年。
  科学家对于“智能型手机之害”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目前我们所知的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但是,大脑和其皮质下面的结构发生了内战,这对于一个人是连根拔起式的伤害,我们必须严肃看待。
  纪律与自觉,亡羊补牢犹可为!
  面对如此险峻的教养情势,为人父母者,如果孩子还小,务必要采取预防措施;孩子只是迷恋而尚未成瘾,一定要以耐心、正确、有效的方法予以导正;已经成瘾而难以自拔时,最好求助于专业人士。父母采取的预防、辅导方法中,禁止、责骂、唠叨、体罚只对于少数孩子能发挥“治标”的效果,对大部分孩子则徒劳无功,更可能破坏亲子关系和家庭的和乐气氛。
  台湾以认知神经科学见长的教养专家洪兰指出,游戏如果非常吸引孩子,强制禁止就没效,因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必须从自制和自律着手,用诚意和耐心和孩子沟通,才会有效。孩子在暂时断离网络或手机时会有负面情绪,父母应该以有趣的亲子活动、绿色环境或户外运动来平复。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强调,要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网瘾”问题,只能从家庭教育开始,家长必须先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养技巧。他提出了四点防治“网瘾”的方法:1.家长对网络游戏要有正确的态度;2.让孩子有丰富的课外阅读;3.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4.在具体言行中试试运用逆向思维,如何把上网变成“任务”或“惩罚手段”,而不是“奖励手段”来运用。
  台湾的“网络成瘾防治中心”主持人建议,要辅导孩子脱离网络的控制,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透过深度访谈建立彼此的信赖关系,找出耽溺网络的真正原因,再辅导他们进行上网时数、上网理由、得到何种效益等自我监控纪录,逐步逐日降低网络活动的使用频率与心理依赖。同时必须帮助他们发展新的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以运动、社团活动、劳动服务、打工等“替代行为”取代习以为常的上网。戒网者的脱瘾过程中也可能因一时软弱而故态复萌,辅导者更应该以耐心开解。
  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建议,父母在允许孩子使用电脑和手机之前,必须先严格规范使用规则。他在女儿十岁时订定的规则如下:1.一天只限上网一小时,晚上八点以后不准上网;2.电脑放在客厅,父母在家的时候才准使用;3.不准和不认识的人线上通讯,也不准擅自上网登录账号;4.不得在朋友家上网。
  长期研究、报导网瘾的记者Ana Homayoun提出以下几个矫正孩子手机成瘾的方法:1.制定规则:在给孩子智能型手机之前,先坐下来讲好使用规则;2.监控使用:要完全掌握孩子如何使用、以及花了多少时间在手机上;3.暂时停止:在特定时间将孩子手机上的某些应用程序关闭,以避免成瘾;4.以身作则:美国Pew Research Center的报告指出,约46%的成年人也有手机成瘾的倾向,因此,想避免孩子手机成瘾,家长要先控制自己。
  美国的家长发起了“14岁前不给孩子智能型手机”的运动。儿童心理学家暨《纽约时报》专栏作家Perri Klass建议每一个家庭,应该把床上、餐桌上、书桌、车上、全家出游的户外活动这五个时刻,一律设置为“手机禁区”,而且要从家长的以身作则做起,才能教育孩子养成好习惯。
  给予手机以安抚幼儿是错误教养的开始,后患无穷!有位朋友做得最彻底,偶尔采取全家断网的方式,最长时间断网一年,他说:“孩子的成绩都上来了!”如何阻绝手机之害?我们继续琢磨吧!
  【本文为最新增修版本,原发表于2018年5月19日本专栏。】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