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7年09月09日
新闻内容
第B01版:咨询教育
张老师谈教育 -《优秀是教出来的》 从《我的当年,儿子的今天》說起,热门专业靠谱吗?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老师(张云腾)
  张老师在台湾担任教师25年。移民纽西兰后创办「奥克兰教育中心」,在台湾则成立了「张老师留学中心」。张老师是中文电台AM936教育节目《优秀是教出来的》主持人。他每年组织学生团访问美国、英国的大学名校,参加过50余场招生办公室的说明会、70多次校园导览。许多张老师的学生已经入读哈佛、普林斯顿、牛津、剑桥等名校,他擅长于「教育规划咨询」。
  微信公众平台ID:besteduusa
  咨询邮箱:edu.to.best@hotmail.com

  连续在奥克兰地区举办了多场《NCEA、剑桥和IB课程选课分析》讲座,发觉很多家长和学生过度执著于「大学本科专业」的概念,我只好把2013年11月16日的本专栏文章改写后重新发表,从《同人网》的《我的当年,儿子的今天》一文说起,让我们一起省思「热门专业」靠谱吗?

  「用以致学」是大趋势,未來竞争的是「学习力」和「跨领域能力」!
  2013年11月,《我的当年,儿子的今天》一文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文中拿奖学金念奥克兰大学的男孩打算中途转专业,父亲力劝儿子念完仅剩一年多的工程专业后,再配合当时在制药公司的实习工作另外加选专业,在父子间的对话和网友评论里出现了颇多值得省思的观点。
  儿子认为:「大学所学的,在实际工作上没有用处。」《同人网》网主毛芃说:「课堂所学的东西在生活中、工作中是否有实际用处?这不应该是论断大学教育价值的依据。」毛芃表示,大学教育的可贵在于对年轻人的全面训练,从人格养成、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学习方法、自我表达、团队合作、开阔眼界到社会责任等等,学知识只是读大学的目的之一而已。
  这个男孩白天是学校的全职学生,晚间在制药厂工作,尚未真正脱离校园环境。多年以后,当他累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之后,即使大学所学和所从事的职场专业不符,他应该会发现,有很多的职场能力、创意和优势反而来自于「非学以致用」。
  置身于全球化、资讯化、科技快速升级的洪流中,工作上的新问题、新挑战越来越多,有能力自我学习应对之道的人才是强者,「用以致学」变成了大趋势。「大学所学在实际工作上没有用处」不全然正确,却也有几分道理。美国的大学本科一直奉行Liberal Arts Education,学士课程虽有专业区分,相对地更重视基本学养、能力、创意和价值观的养成,高深的专业技能通常在研究所阶段或职场中才学得到,而且自学的成分越来越大。
  电影《Beautiful Mind〈美丽境界〉》描述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ohn Nash的传奇人生,他是数学家,主要研究博弈论、微分几何学和偏微分方程,他的理论跨领域且广泛运用在市场经济、计量科学、演化生物学、人工智慧学、会计学、政府或公司政策、军事理论等许多方面。John Nash得奖的《Nash均衡》博弈理论实际完成于大二时,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学所学的在实际工作上即使没有直接的用处,自己或别人都可能是间接的、最大的受益者。
  人力资源专家一再强调,这是一个终生学习的时代,未来年轻人竞争的是「学习力」。大学中念双专业或双学位者越来越多,目的就是要提升未来的「学习力」和「跨领域能力」。

  大学同儕的影响力不亚于课堂和教室!
  查理斯.艾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是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具创新精神的教育家,从1869到1909年,他担任哈佛大学第21任校长达40年之久。艾略特表示,如果有机会让他从头开始建立一所新的大学,他首先要盖一栋学生宿舍,接著盖一座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如果还有余钱,再聘请教授、修建教室。他认为,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不是课堂和教室,而是让年轻人有机会离开家庭和父母,去尝试和锻鍊独立生活。
  在艾略特的想法中,大学校园生活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在于年轻人得以广泛接触各种不同背景的人,并体认彼此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美国大学普遍认为学生的同质性高是学习和进步的障碍,因此,「学生来源多样化」是许多顶尖大学的招生原则之一。
  英国、法国、义大利多所古老大学的学术水准被美国大学远远拋在后面,有识者发现这些欧洲大学不但学生来源的侷限性大,甚至大量聘用本校培养的博士担任教授,「近亲繁殖」效应造成了竞争力的没落。Duke大学有「美国南部哈佛」之称,我问一位Duke的医学生:「Duke医学院的学生,来自Duke医学预科的比例多少?」「我这一年班不到30%!」这个答案让人跌破眼镜。
  年轻人的自主意识抬头,在现代大学的学习环境中,优秀年轻人在学习过程中相互观摩、激荡,同时也思考著出路、研究团队或创业伙伴。当年我们很容易心仪、崇拜大学里的某某名牌教授,今天,大学教授的影响力今非昔比,已经不是我们当年念大学时的情况,教授们只能长嘆「我们曾经辉煌」了,新e世代的年轻人更易于因为理念语言的契合而互相影响。
  《教养的迷思》一书作者早在二十多年前就预测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力将每况愈下,《我的当年,儿子的今天》作者似乎应该认识一下儿子的同儕朋友。
  文中的儿子也应该体认到,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越来越不是课堂和教室,大三结束了改变专业是否为明智之举?

  「大学本科专业」的概念正在滑坡?
  台湾有一位大学时代念生物学的教授,现在是「海洋声纳学」的权威,他说:「我总是不停地学习、前进,我的生存之道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变形金刚』。」大学时的一个朋友、一位老师、一本书、一场演讲、一个特殊的经历都可能影响深远,在这充满变数和无限可能的时代中,课堂和教室已经不是大学里唯一重要的部分,我们是否应该重新省思「大学本科专业」这个概念?
  《我的当年,儿子的今天》一文中的儿子说:「与你们当年的大学比较,当今的大学在人生中的地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这句话说对了大部分,但是,我无法同意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完全」两个字,因为,大学教育的基本价值依然存在。
  比尔盖兹如果不是创造了微软帝国,他的父母或许会因为他放弃了哈佛学业而悔恨一辈子。问题是,世界上能有几个人拥有比尔盖兹的天分、才华、能力和运气?
  《我的当年,儿子的今天》一文中的儿子正在试探人生、为自己的人生做定位。坦白说,父母要放手确实不容易,还得够狠心。知子莫若父,这位父亲可以明白告诉儿子自己的想法,孩子果真执意走自己的路,做父母的只能尊重,但是,别忘了提醒儿子,应该为自己的抉择负起责任。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