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7年02月25日
新闻内容
第D02版:先驱文化
塔里木河边的往事
 作者:张明山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塔里木河发源于卡拉崑崙山北麓,向北流入塔里木盆地,是季节河,它的上游叫叶尔羌河。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流入绿洲阿克苏地区,与多浪河匯合后水流增加,可以行舟,也就从这里开始叫塔里木河(塔里木,维语是过去的故乡)。1952年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在塔里木河两岸陆续建立了20个国营农场,其中农九师,农十二师最有影响,是由解放军进疆部队二军五师的转业军人组建而成的,后来又增加了从北京上海南京来的支边青年。
  1961年七月底我有机会去了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农九团采风,现在叫阿拉尔市。那天风和日丽,我准备好了行装,搭乘去农九团的卡车,车上装了满满的一车物资,我和几个搭便车的农工坐在车顶上,汽车在土道上行驶,车速很慢。
  塔里木盆地的夏天白天气温都在34度左右,天干物燥,路面坑坑洼洼,车轮碾过,尘土飞扬。我的身上、头上落满了黄沙土。我们走了4个小时到达了农九团场部。这里是用小石子铺的街道,街道两边是土块房,也有用红砖建造的拱形窑洞式的房子。这些房子,用来做商店、银行、邮电局、招待所。车停在了团部门口。团部是两层小楼,大门口掛著一块5米长的红布,上面写著:庆祝八一建军节。院子里文工团员们正在扭秧歌、打腰鼓。观看的大人、小孩都喜气洋洋,传出阵阵的欢笑声和鼓掌声。团部后面是一个很大的操场。操场中央临时搭起一个舞台,一个上海知青在演唱《南泥湾》:蓝蓝的花儿香……三五九旅是模范……一个男青年用手风琴伴奏,一曲唱完台下的观众鼓掌,齐声喊著“再来一个”。
  接著舞台上出现了歌剧《洪湖赤卫队》,扮演韩英的是湖北支边青年,他唱著“洪湖水呀浪打浪”。二胡、锣鼓伴奏得很起劲,台下的观众也跟著唱“洪湖水呀浪打浪”,我挤在人群里观看演出,发现给我们学校的学生讲革命故事的赵营长,坐在不远处擦著三八盖(老式步枪),哼著“洪湖水呀浪打浪”,我走过去,向赵营长问好,他抬起头看了看我:“你是戴师傅的外甥,坐这儿。”我坐在他身边,他跟我讲起了当年参加洪湖赤卫队的故事,南下北返的战斗故事,今天他穿著一身褪了色的黄色军装,肩上打了两个补丁,戴一顶新军帽,鬍子刮得乾乾净净,显得格外精神,看起来不像50岁的人。
  太阳偏西了,演出结束了,赵营长带我去餐厅吃晚饭,餐厅很大,正面墙上掛著毛主席画像,两边的对联写著:屯垦戎边,建设边疆。左面的墙上写著:安心边疆,扎根边疆,开花结果;右边的墙上写著:艰苦奋斗,自立更生,丰衣足食。餐厅里放著十几张餐桌,每个餐桌上四菜一汤,还有一瓶白酒,都是用中号瓷盆盛著,一会儿功夫,农垦战士和文工团员们唱著歌,排著队进来,坐在了餐桌边,开餐了,战士喝酒的行令声,菜餚的清香,飘满了大厅。有肉吃,有酒喝,只是在节日期间才行,平时是见不到的。吃完饭赵营长拉著我,去他家玩。
  走出餐厅不远,眼前出现一排排整齐的土墩,每个土墩前有一条宽两米的人行道,来到土墩前,赵营长说:“我住在这里,这就是我的地窝子”,我仔细一看土墩两边有两个玻璃窗户,土墩前面挖下去有一米多深,安著一个门,门上掛著一个草帘子,是挡蚊虫苍蝇用的,这地窝子好像北方人过冬用的菜窖。走进地窝子,四面墙粉刷得洁白,顶棚糊著旧《新疆日报》,正面墙上掛著一尺大小的几个奖状,靠窗户边支著一个木桌,放著一把破旧的木凳子,从窗户里射进来的夕阳使室内暖火火的,后墙边支著一个双人木床,床边支著一个大木箱,这可能就是他所有的家产。他告诉我因为缺建材,大家都住地窝子,冬暖夏凉是它的优点,建造起来也很容易,从地表挖下去1米多,上面在垒上1米高的土块,安上窗户,顶上放上圆木做梁,樑上铺上芦苇草,芦苇草上盖上沙土就成功了。
  忽然门帘掀开,赵营长的爱人回来了,她满脸红光,身体粗壮有力,年龄28岁左右,已经是一个孩子的母亲,这个湖南籍的姑娘现在看起来像北方人。他们结婚已经八年了,孩子送回湖南老家,她对我和赵营长说:“营火晚会开始了,咱们去跳集体舞!”她一只手拉著赵营长,一只手拉著我,我这才看清楚,满手都是老茧,墙上的五一劳动模范奖状一定是她的,上面写著:奖给王利利,她笑著说:“我算是在塔里木安下心、扎下根了,我每天除了正常8点钟下地劳动,6点回来,还要打40个土块建房子用,打50公斤猪草喂猪,这都用业余时间。”她用手帕擦了赵营长头上的汗水,帮他换上一件新衣服,我们就走出了她的家地窝子,看得出来,他们有感情,生活很融洽。这种经组织上安排,先结婚后恋爱的婚姻是成功的,是幸福美满的。
  操场的中央燃起了3米高的篝火,操场的四周掛起了红灯笼,扩音器里播送著欢快的舞曲,年轻人围著篝火跳交际舞,中年人手拉手跳集体舞,小青年穿维吾尔服装跳维族舞,他们尽情地享受著节日的快乐,一直到通宵达旦。
  第二天表弟骑著自行车来接我去他家,路上我坐在后面的单架上,看“抗佰英”拖拉机收割麦子,麦子地就在塔里木河边上,艳阳当空,随风起伏的麦浪浩瀚无垠看不到边,表弟说这里一共有十二个条田,一个条田从北向南是两千亩。“抗佰英”怒吼著在田间奔跑,吐出粒粒金黄色的麦粒,一辆带斗的拖拉机紧跟在后,颗颗麦粒都落在车斗里,另一辆连轨拖拉机掛著五片华犁跟在后面犁地,翻起黄土,把麦桿子埋在地下。现代化的农业耕作我还是第一次看见,我想多看一会儿。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炊事员送来了午餐到田间,每个人两个窝窝头,一碗白菜汤,一勺咸菜,一个上海青年把砍土曼(生产工具)用袖子擦了擦。递过去,炊事员把一勺咸菜放在上面,他从上衣口袋里拿出一个汤匙,吃了起来,一个女青年给他送过去一碗白菜汤,一个窝窝头,说:“我吃不完,给你吃,你肚子大。”男青年说:“你吃一点咸菜,脆脆的,挺好吃”,把砍头板递了过去,女青年把麦桿子一折两段,当筷子用,夹著咸菜吃了起来。这些已成为农垦战士的年轻人工作勤劳,生活质朴,他们离开父母,离开大城市,来到边疆,屯垦戎边,他们是我们青春时代里最可爱的人!炊事员看著我,说:“你也吃一点吧?”他盛了一碗白菜汤,给了我一个窝窝头,白菜汤是用鱼汤做的,非常好吃,我问他:“塔里木河没有水,这鱼从哪儿来的?”他回答:“上游水库拿来的。开完饭我还要去拿鱼,你跟我去看看上游水库吧,那儿的景色很美。”
  我坐著他的手扶拖拉机走了十几分钟就看到了高高的拦河坝,坝是用水泥垒起的,用白色写著“上游水库”,宽阔的塔里木河水静静流淌在水坝中,水面雾气氤氳,两岸的芦苇荡黄色尽染,从芦苇荡中传出野鸭子的阵阵叫声,觅食的老鹰空中盘旋,一位收网的捕鱼战士哼著山歌轻轻划桨,独木舟上满满的鱼虾活奔乱跳,炊事员向水库管理员刘大妈介绍了我,刘大妈轻轻划桨,木板舟推开细浪,向上游划去,这水库宽一公里,长五公里。一只归巢的野鸭从头顶飞过,刘大妈举起手中的枪,砰地一声,野鸭应声落在水面,她拾起野鸭笑著说:“今晚给你们烧野鸭肉吃。”这刘大妈是微山湖人,水性好,抗战时练就了一手好枪法,部队里都叫她神枪手,立过功,她现在50岁的人,身体还很结实,老伴儿每天在水库上捕鱼,儿子在塔里木大学读书,一家人生活地很愉快、很幸福。刘大妈讲:“水库放养著从古巴引进的牛蛙,南方引进的对虾,武昌鱼,鰱鱼,草鱼,塔里木河专有的尖嘴鱼,大头鱼。大头鱼脑壳里全是油,用它蒸米饭香而不腻,对人体是大补,它是南疆的三宝:雪莲、雪鸡、大头鱼。”小木舟在水面上划行了一个小时,来到了水库的尽头,这里是塔里木河水流入水库的源头。
  时光一晃,又是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往昔的经历都已成了美好的回忆。住在新西兰十几年了,每次看到关于新疆的电视影片,我都会想起当年坐著小木舟荡漾在塔里木河上的旧事,非常感慨。想当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戈壁滩上无人烟,荒芜了几千年,但就在农垦战士的手中变了样,盐硷地变良田,瓜果飘香棉桃开!农垦战士边疆儿女,战争年代是英雄,和平年代是劳动模范,他们这一代人都是铁打的汉子,优秀的中华儿女,新疆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迁!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