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7年11月23日
新闻内容
第D02版:读者文苑
起跑线上的友情
 作者:乔剑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亲爱的姐姐:
  来信说你今天到了新西兰的最北端雷加角了,你还记著我们当年带琳达和安妮游览雷加角的情景吗?
  我记得两个小家伙站在悬崖上,面对著脚下湛蓝的海面说,将来结婚,要到这里来照婚纱照。时间一晃,八年过去了,安妮都十二岁了。
  往事虽然美好,但现实也得面对呀!言归正传吧,还是继续和你说我这个中国妈妈在纽约“中招咨询会”上的经历吧。
  听有经验的同事介绍,教育咨询展上的人山人海并不是中国独有的风景。美国的爹妈重视教育的程度是绝不输中国家长的,这和我此前掌握的信息完全两样。而此刻,大幕拉开,摆在眼前的一切证实了朋友之前的描述。
  今天我可是咬牙起了个大早,原是本著尝头道菜的想法才这么下功夫的。没成想,等我到了地儿,各学校的展台前则是长龙不见首尾,早已被黑压压的一片纽约爹妈们团团围住,我顾不得精挑细选,找了个队尾就算入伍了。好在队伍有序而安静,人们还会不时地用交谈些父母之道的方式打发时间。
  我前后站著的都是方才从地铁站结伴同行的人。
  排在我前面的南希是一双孪生姐弟的母亲,儿子今天不舒服,所以没来;带在身边的是她的女儿萨琳娜,12岁,明天就过生日。南希说,纽约就是这样,孩子从上幼儿园那天起就要准备做将来进入好小学的打算。
  我告诉她,我们中国妈妈管这个叫“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南希用夸张的深呼吸和睁大的双眼配合著,热评了这句精辟的口号:“中国妈妈太天才了,说出了全世界妈妈的心声!”当她得知我还花时间研究了美国教育体系的时候,中国妈妈的形象在南希眼里更是高了一大截,我的身份也儼然从一个初来乍到的外来户变成了和她同病相怜的近邻。看来,对孩子们前途的担忧是全世界妈妈共同的标签。
  南希感叹:“美国妈妈不容易啊!为了孩子的学业,很多人,特别是全职上班族,不仅要花业余时间,还要在上班的时间研究,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我心想,这算什么,若是见识一下中国的爹妈,成天拖著孩子东奔西跑地上补习班,你们搞的这点纸上谈兵的工作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呀!心里这么想,这家丑不能外扬的原则我还是能把握的。于是,转了个话题,问起她两个孩子心仪的学校是哪几所。萨琳娜的答案基本上和我家安妮的List(志愿表)一样:罗斯福、千禧年、灯塔……我倒吸口气,这真是名副其实的起跑线上的交谈了!好好的朋友瞬时成了对手,看来竞争者众呀!作为回应,南希也问了我安妮的情况。当听说安妮现在在Lab上学时,南希显露出非常羡慕的表情,由衷地赞叹:“Lab是一所很好的学校!”在南希的脸上不但没能找到一丝竞争对手的痕迹,她反倒像队友似的又和我说了几句掏心窝子的话:“申请高中不要都指望学校的教育顾问,他们不会真正把你的孩子放在心尖子上。这有点像政治,校方往往很势利,要看你孩子的情况,看家长的背景,看社会关系……”听了这些语重心长的点拨,我马上想到,下周二安排让安妮约见教育顾问的事情,看来不仅要做好充分的问题单,也要想好如何公关,用南希的话说,这可是“政治”
  呀。敢情在美国,小孩子上名校的事儿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比中国有过之无不及,而我们中国人充其量把这种事儿命名为“凭关系”而已。
  说话间,展台的门开了。家长们有序地蜂拥而上,那人口众多的阵势,我原本只在中国的教育展上领教过:精美的宣传册、厚厚的指导丛书、马不停蹄的家长和学生。人们好像猎鹰一般,目标明确,直奔主题。刚刚聊得热火朝天的南希也顾不上理我了,一反美国人彬彬有礼的常态,拽著萨琳娜一下子就冲进了茫茫人海中。
  怎么样?看到这些,知道妹妹我眼前的山有多难爬了吧?还没完,明天还有话要说,先去睡了。晚安!
  妹妹珮嘉
  註:素材提供:珮嘉。目前,《家书》专栏的90余封书信已在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书名:《母爱的界限——写给中国年轻妈妈》,作者署名:零露。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