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7年11月02日
新闻内容
第C02版:先驱深度
“慈母”杀子的悲剧是如何造成的?
 作者:文 风青杨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久病床前无孝子。何况一位母亲照顾亲生儿子四十多年,这个时长非一般人能想像。“慈母”杀子的悲剧发生,也许她需要比自己自杀还要更大的勇气吧。有一个智障或是精神病患者,对一个普通家庭都是灭顶之灾。底层人生活的艰难,贫穷会摧毁人的生活和道德准则。老人家如果不是担心她走了病儿会受苦,一定是不会这么做的。也许这样的结果对谁都是解脱。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传唱了半个多世纪,若非穷凶极恶之辈,又有哪位慈母会杀子呢?
  一个社会,将抚养“特殊人群”的责任,全部推给个别家庭,甚至是个体母亲,是件残忍而高危的事情。这位八十岁老母亲的所作所为,不过是最真实人性的某种具象。它再一次印证了,由母爱、亲情等血缘伦理所维系的供养体系,有时候不堪一击。恰是为了对抗这种“风险”,文明社会往往会建构起一套健全的“外力救济”系统。遗憾的是,即便我们在此方面已有所努力,但社会单元越往下沉,社会化保障的覆盖往往越显失效。
  比如美国,从诊断之日到3岁,有完全免费的“家庭支援”与“早期干预”;从3岁至6岁学龄前阶段,由政府埋单上公立学校,任何学校不得拒收,还有义工上门协助服务;6岁至18岁的义务教育阶段,政府每年为残障孩子家庭保障4万美元的“特殊儿童补贴”,而且上公立学校全部免费,还有配套的“支持就业”和“福利工厂”;18岁之后,残障儿家长不再有责任,而由专门的群体保护负责,可以进入福利公寓直到死亡。总之,家长不会因生养了一个残障孩子而增加经济负担,更不会“毁”了自己的一生。
  统计显示,中国脑瘫儿童约有300万到400万,每年新发病约有6万例。这就意味著全国有数百万个脑瘫儿家庭常年在几乎看不到希望的“无期徒刑”中挣扎。随著脑瘫儿的渐渐长大,单个家庭的确难以承受其繁重的生活、康复与照顾压力。“我死了,孩子咋办”,更成为长期縈绕患儿父母心头的纠结与困扰。频繁发生的监护人杀死脑瘫儿事件警示我们,只有摆脱“救火式”、“临时性”的关爱方式,建立起稳定性、完善型、系统化的救助机制,才是避免“慈母杀儿”悲剧重演的治本之策。  在中国,费用绝大多数要靠父母,社会、学校可以随意拒收,家长还要承受周遭的眼色与议论,而来自政府之爱,要么缺失,要么太少,所以,类似这位八十岁老母亲的悲剧就在中国多发。如果说过去,因为国力等原因,政府对患儿的大的政策方针、社会救助体系等,很难一步到位,我们还能理解;那么,在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的时代,政府已经到了责无旁辞的时候了,应该多站在患者家属的角度上去体谅,去保障残障孩子的一生,去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这位八十岁老母亲,是无数苦难母亲的一员,因执著坚守,溃败于孤立无援。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土崩瓦解,人们方才看清,那高大背后的惨白无力。曾经太多人,寄望“母亲”的韧性与不忍,足以长久地扛起所有的不幸。却不承想,若无文明社会施以援手,全凭一位母亲肩挑背扛,一个灰色的结局,或已早早注定。而说到底,不管有任何理由,一位母亲都无权结束儿子的生命;正如一个温暖的社会,永远不该对苦难者的悲痛置若罔闻。
  类似悲剧发生的原因,一是无法忍受长期照顾智障孩子的生活压力和精神负担,二是担忧自己去世后智障孩子的未来;三是基于智障孩子的自身要求或者一时行为而失去了冷静。但深层的原因却是,只要谁摊上了一个智障孩子,就几乎要耗掉这个家庭的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正因为如此,这类罕见而又十分典型悲剧的发生,偶然之中也就有了必然的因素。杀人犯法,但“不得已”的遭遇却让人心酸。如何才能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惟有政府之爱。
  面对这个悲剧,无论怎么判决,都是一个悲剧,都会有社会争议。人们对这件事情感上的纠结,无法寄望于一个法律的判决上寻求到心理上的平衡。法官无论怎么判,都非常纠结。如果依法判处这个母亲故意杀人罪,判了重刑,不仅将承受著社会舆论的批评,他自己的良心上一定过不去;可如果受了舆论的影响,放弃了独立的判断,宽容了这个母亲,法律上作了妥协,他同样会受到来自专业上的批评。如果法官原谅了这个母亲,对舆论是一种安慰,可对这个只想求死的母亲来说,是一种无穷无尽的煎熬。
  我们必须承认,无论是“慈母”,还是她的家庭,面对现实的困境,能把生活不能自理的智障孩子抚养到十几岁、二十岁,都确实已经达到了极限,已经处于近乎绝望的状况。因此,类似这位八十岁老母亲的悲剧,社会是应该承担相应责任的。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实际来看,几乎都将收养残障孩子作为政府应尽的义务,拨出专项资金,让智障儿童在各地的专门机构接受护理、教育和生活,用合理合法的制度、政策法规来杜绝此类悲剧的发生。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