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6年11月04日
新闻内容
第C05版:先驱自媒体
就冲新西兰小学教会我女儿的这些“软能力”移民就是我所做的最正确的决定!
 作者:可可清新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知不觉女儿已经来新西兰半年了。由于我和先生做了移民新西兰的的决定,女儿跟随著我们从中国的小学来到新西兰读书。和很小就移民到这里的孩子不同,女儿来的时候已经在国内接受过小学教育,英文也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并且也有了些属于自己的“小自尊”。让孩子一下子换了一个完全语言不通、文化不通、教育体制完全不同的新环境,女儿该如何适应呢?新西兰式教育作为一名新移民妈妈,我很愿意写出女儿在新西兰小学上学的经历,和诸位朋友们分享新西兰式教育。
  先来说说大家都关心的孩子语言适应问题。以女儿为例,在来奥克兰之前英文水平可以忽略不记——从未上过任何课外英文补习班。
  最开始的几周,女儿是不太听得懂老师上课的,主要靠看同学们如何做自己跟著做。但这并不影响女儿与小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玩耍,孩子的世界里语言不是唯一的交流工具。奥克兰不少小学会为外来学生配上一名“buddy”来帮助外来学生顺利过渡。女儿很幸运在入学当天就得到一位热心buddy的关心与帮助,她们至今还是好朋友。在我看来,女儿最初4-10周语言上的最大收获在于:环境促成了她必须主动表达,为了更好地玩耍她必须开口说英文。
  不过,其实这些都不是我要分享的重点,想分享的是女儿这半年以来的收获,以及在今年二月份新学期开始之初学校组织的家长会上我所感受到一些“软能力”:
  学习习惯的培养
  新西兰小学教育的宽松是有目共睹的,没有硬性的作业要求也没有定期的测试项目。但是对于阅读习惯的培养,学校是放在了重中之重。
  女儿的学校每周有一个下午固定的图书馆时间,不但可以自由阅读还可以借阅书籍回家阅读。对于图书的筛选,学校有定期的规划和管理,也鼓励家长们参与到定期的图书馆管理中来。我先生就参加过图书馆分类整理的活动,不但近距离地了解了学校图书馆的管理,还有幸“捡”回来不少按照规定需要淘汰但依然很不错的童书。
  除了在校的阅读时间,学校鼓励每个孩子每天至少坚持阅读20分钟。这个不是硬性要求,不作为“作业”布置给孩子们。但能够坚持完成阅读、并认真记录阅读书目及页数的孩子们在每周一能够得到班级老师给的小鼓励——一个house point。
  我想这样潜移默化地阅读习惯的培养,虽然没有任何硬性的考核指标给出ABC高中低的分类,但孩子们的受益有可能会陪伴其终身——这就不难理解当地图书馆中络绎不绝的老人们每天阅读与借阅的好习惯是如何形成的了。
  学习目标的设定
  以女儿的学校为例,虽然在同一个班级,但20多个孩子的水平都各有不同,老师需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对其作出相应的教学计划。乍一听,你肯定有些懵吧。的确如此,我刚了解这种教学体系时也非常困惑。慢慢地观察下来,才发现其实这是很合理的。老师们对各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是有既定标准的,以此为基础,更多的侧重点还是放在了每个孩子的学习目标设定上。
  举例说,女儿的英文写作水平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因此在与写作有关的课程中,老师会针对女儿的情况对她做出符合她等级水平的要求,不至于出现空中建楼阁的情况;同样,因为女儿的数学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她所在班级的教育目标,那么老师会相应地提高一些对女儿在数学学习方面的要求。
  这其实应该是一种对老师要求更高的教学目标设定,这也是为什么根本没有“成绩排名”
  这一说:因为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同、擅长的科目也不尽相同。老师们一再与家长们沟通的是,需要看到、认可并鼓励每个孩子所取得的进步。
  也就是只和自己纵向比较,淡化同龄孩子同班孩子之间的横向比较。就这点而言,我是非常庆幸能把女儿带到了新西兰,这样的教育目标在我看来更符合孩子的个性发展,也更容易使孩子发现自己在不同领域和科目中的优劣势。
  学生的模范作用
  在女儿的学校中,经常能看到的场景是高年级学生在各项活动的参与,比如周五学校集会前学校礼堂内家长和老师座椅的摆放和整理、上学前和放学后学校路口的交通标示的摆放及交通的指挥、雨天没有户外活动时对低年级同学的看护、学校图书馆的义务管理员,等等。
  这些都是学校所强调和倡导的”role model”的体现。高年级的学生们需要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学校运作和管理的各个层面,在不同的活动中建立起自己的责任心,并在低年级学弟学妹面前树立好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们应有的行为模范。这些具体的行为模式,远比讲大道理要来得自然并更具影响力。
  为自己和他人所取得的成绩喝彩
  为自己喝彩不难,而为他人取得的成绩喝彩这点,听起来容易,但细想起来真的容易做到吗?在国内各种比拚环境的小朋友们,是否还会记得为他人取得的成绩而真心喝彩呢?
  女儿的班级里有一位自闭症患者儿童,新西兰的公立教育不但对这样“有问题”的孩子敞开大门,还会根据孩子的具体需求配备专业的人员进行陪伴教育。从女儿的描述中可以得知,无论班级里做什么活动或者游戏,只要是在这位孩子能力范围内的,老师都会鼓励他参与。对于他的任何表现和努力,班级里的老师和孩子们都会真诚地为他喝彩、加油!女儿学校每周五有全校集会,集会中常常会有孩子们的不同展示项目:主题演讲、运动成绩分享、班级环保名次评比、乐器演奏分享、自编舞蹈表演,等等等等精彩纷呈。无论何种形式的分享,他们都会以安静倾听后雷鸣般的掌声作为结束,掌声中表达的是那份真诚的认可和鼓励!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
  在参加女儿家长会的时候,老师们一直强调了家长与孩子们之间的有效沟通,并且分享了一些我们常常忽略的沟通技巧。比如,如果我们问孩子: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孩子往往回答:不错!和平时差不多呀。于是,沟通结束了。有效的沟通,关键点在于家长如何有技巧地将孩子的话匣子打开,比如家长问:今天这么热,户外体育课玩了什么?感觉好吗?这样的问题往往更容易引发孩子的回忆和分享。
  老师们还分享了很重要的一点,也是让我收获很大的一点——之所以要鼓励与孩子有效沟通,不单单是为了促进亲子关系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更重要的是孩子们通过回忆课堂情况,会将所学知识在脑子中强化一遍,继而对其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为能够对所学知识本身提出问题做好准备。
  怎样让刚从中国来的孩子更快适应本地的生活呢?作为一名“过来人”,在这里想分享一些经验给新移民父母们:
  1礼貌地问候与交流
  新西兰人普遍比较友善,因此在平常生活中经常可见迎面走来微笑招呼的本地人,这对于很多国人而言不是很容易接受,但是对微笑报以微笑,总是美好的事情;礼貌地交流则包括认真倾听对方,待对方说完后再说,也包括在各种场合中应当有的合适行为...
  2环保无处不在
  新西兰以环境优美享誉世界,这不但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必须归功于这里人们对环境的保护。“垃圾不落地”是深入人心的规则。你可能很奇怪为什么路边没有垃圾桶?也会看见公园里显著地标识:把垃圾带回家。基于垃圾不落地的规则,所有垃圾原则上都必须带回自己家进行分类,然后按时按点地放好,再由垃圾回收公司来收取。对于孩子们带去学校的早茶和午餐,学校也会强调环保要求:不要使用一次性的包装,而建议使用饭盒和水壶,所有与餐食有关的垃圾也应由学生带回家处理。
  孩子刚来,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作为父母,一定不要太过急躁,陪伴孩子慢慢度过过渡期。
  毕竟,我们费劲艰辛,带著孩子来新西兰,不就希望他们能够拥有一个更加精彩的童年吗?
  作者简介
  作者:可可清新 中文先驱专栏作者
  北漂20年之70年末生人,2015年末为了孩子的健康与教育,与爱人双双放弃令外人羡慕的世界500强管理层职位,移居新西兰;作为在中国有著超过16年从业经验的资深法律顾问,保持著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是朋友圈中公认的“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开得起豪车、打得过流氓”的辣妈一枚;秉承对“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的坚持,努力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用属于自己的辩证视角,记录下人生旅途中点滴精彩与思考。正所谓“不会做西点的律师就不是好作者”,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世界之大皆舞台,等你来,一起high。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