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16年10月22日
新闻内容
第B01版:咨询教育
张老师谈教育 -《优秀是教出来的》 想让孩子翻转人生?从带領孩子「走出舒适圈」开始吧!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老师在台湾担任教师25年。移民纽西兰后创办「奥克兰教育中心」,在台湾则成立了「张老师留学中心」。张老师是中文电台AM936教育节目《优秀是教出来的》主持人。他每年组织学生团访问美国、英国的大学名校,参加过50余场招生办公室的说明会、70多次校园导览。许多张老师的学生已经入读哈佛、普林斯顿、牛津、剑桥等名校,他擅长于「教育规划咨询」。
  微信公众平台ID:besteduusa
  咨询邮箱: edu.to.best@hotmail.com

  「舒适」带给人愉悦的心情或幸福的感觉,它是一种美好的状态。「舒适圈〈ComfortZone〉」则多了一些不寻常的意义,它指的是一种环境或精神状态,一个人通常会在这种自认为安逸的状态中感到舒适,甚至进入一种不现实的精神行为当中,其共同特征是缺乏危机感。一旦围绕自己的某一部分生活建立了舒适圈之后,大多数人会开始倾向于停留在舒适圈之内,问题是,人类社会越来越多变且充满竞争,舒适圈常常是短暂而脆弱的。
  妈妈的梦想与女儿的心愿,二者为何没交集?
  一位事业有成的妈妈找我咨询让女儿去美国留学的事情,自己年轻的时候没这个条件,现在的家境情况大大不同了,她希望女儿能够出国留学去开拓更远大的前程,虽然为这件事情下过一些工夫,甚至带女儿去参观多所美国的顶尖大学,女儿却始终缺乏意愿。
  和这个教养和气质都优异的女孩交谈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她询问SAT和ACT考试的细节、展示了几年来的课外活动记录,她的NCEA各科成绩几乎都是完美的特优〈Excellence〉,就申请美国大学这一件事情来说,这女孩具有高度的竞争力,她为什么裹足不前呢?
  我为这位妈妈做了以下的分析:第一,孩子对于申请前的准备工作了解较迟,目前还缺乏信心和心理准备;第二,她的学习环境、同儕间没有出国留学的氛围;第三,她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学科成绩和英文优势是强项;第四,她对于未来缺乏明确的方向感,当然就引发不了出国留学的动机;第五,她不了解美国高等教育的优势在哪里、能为自己带来哪些改变。
  这位妈妈接著又补充说明,自己在房地产事业方面有些成绩,自然很讲究自家的居住品质。当初带女儿参观美国大学时,女儿认为大学的学生宿舍不能和家里的舒适生活环境相提并论。我恍然大悟,问题就在这里,女孩对于「走出舒适圈」有些不安。
  我告诉这位妈妈,女儿距离美国大学申请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别急!给一点缓冲时间吧,如果女儿了解到,在美国大学的学习能够在精神层面找到另一个更丰盛的舒适圈,也许,她会欣然同意走出目前物质条件优裕的舒适圈,那个时候,妈妈的梦想与女儿的心愿自然就产生了交集。
  「走出舒适圈」的真正意义何在?
  现代的年轻族群热衷于壮游、打工游学、国际志工、极限运动等等活动,甚至连出国留学都冠上了「走出舒适圈」的理由。这样做,有些人只是附和时尚赶时髦,有些人想要藉由新事物、新经验来麻醉自己,更有人是为了要逃避目前的某些困境。
  申请大学时为了展示不寻常的课外活动以博取招生官的青睞,有些高中生跑去非洲或南美洲帮穷人盖房子,曾经有美国的高中生打算冒著生命危险去伊拉克或阿富汗关怀战火中的儿童。我们不能否认其中有些是真正的慈悲者,又有多少人怀著功利性的动机?
  很多人想「走出舒适圈」,他对于舒适圈外的世界究竟了解多少?又预先做了多少功课?孩子勉强出国留学了,他的沉沦和人生厄运可能从此开始。有一个洋人寄宿家庭向学校辞退学生时,在一封措词严厉的信中指出,父母把缺乏自制力和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丢到国外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事情,甚至指责父母是「严重的罪犯」。
  「走出舒适圈」不会是心想事成的美事,它不必是别人眼中的疯狂作为,也不一定是大家都认为应该做的事情。父母确实应该鼓励孩子「走出舒适圈」,但是,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孩子必须明白自己要寻找什么、知道自己要探索的方向。拟订了「走出舒适圈」的项目之后,父母务必要持续关注孩子对于环境改变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
  曾经在网路上看过《走出舒适圈,你可能根本做错了》这一篇精辟的论述,作者语重心长地指出,「走出舒适圈」的真正意义在于寻找你的人生目的、你的热情、你的真实自我。
  「走出舒适圈」的价值何在?
  心理学上关于「压力」的论述有一个「倒U字型理论」,它和常态分布曲线相近,横轴从左往右代表「压力从小变大」,纵轴从下往上表示「达成目标的表现从差到最优」。一个人「走出舒适圈」之后,压力就开始形成,当压力在中等程度时,表现的曲线处于高峰状态。结论是,当压力小的时候,这个人显得沉闷而缺乏动力;压力太大时则紧张且导致情绪低落;当压力适中时,这个人在达成目标的表现上达到了最佳状态。
  因此,「走出舒适圈」最大的价值在于让一个人找到「压力适中」的情境,并且学习如何将自己调整到随时处于「压力适中」的状况,实质上,目标的最佳表现就是一个人的成长与进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太过于强调「不要给孩子任何压力」是否为明智之举?值得商榷。
  「走出舒适圈」的方式很多,时间可长可短,旅行是其中最常见的。网路作家KaitlynCawley长年旅居各地,她表示,每到一个地方,她就重新认识自己一次。藉著不断旅行,她发现了哪一种人才是她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藉著旅行,她让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离开熟悉的地方,不断地审视自己,终于看见了最真实的自我。
  网路上流传著许多「走出舒适圈」的论述,今年1月作者何仙姑在《告诉你离开舒适圈可以获得的十件好处》一文中说,「脱离舒适圈」的10个巨大功效是:迅速成长、爱上挑战、发现所有的恐惧都是纸老虎、兴奋将取代后悔、嘲笑从前的自己、更准确地定位自己的优缺点、自信心将得到提升、获得巨大满足感的新来源、意识到「抵达成功的路都是不舒适的」、开始鼓励身边的人。
  「铅笔的承诺〈Pencils of Promise〉」基金会创办人Adam Braun因「走出舒适圈」而成为慈善家,他在《走出你的舒适圈吧!成功的人生从来不是听从别人的期望》一文中说:「很多我钦佩的音乐家、艺术家、作家,他们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往往不是在幸福和满足的时刻,而是在挣扎痛苦的时期。」「走出舒适圈」的价值何在?Adam Braun做出了动人的见证。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