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点回顾
2022年05月12日
新闻内容
第D01版:副刊教育
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样追求卓越、拥有幸福人生 !
 作者: 

浏览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2002年之后的十多年间,为了安排台湾学生来新西兰短期游学或长期留学,我接触过数以百计的新西兰洋人寄宿家庭。多次有学生的父母亲预先要求:“张老师,请安排一个有Home爸和Home妈的正常家庭给我的孩子。”那几年,有几个长期合作、深受学生喜欢的优质寄宿家庭,就是妈妈和孩子组成的单亲家庭结构,因此,我无法认同“双亲家庭才是正常家庭”这种观点。
  堡垒是否弃守?并非决定于双亲或单亲家庭!2014年我前往深圳拜访合作伙伴,在地铁列车上,对面坐着一个老爷爷和一位年轻妈妈,中间夹着一个浑身脏兮兮的男孩,邻座的人好奇探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妈妈尴尬地表示,这个小学5年级的儿子又离家出走了,刚刚在一个地铁入口处找到,孩子逃家十几次了,这回20多天是最久的一次,回去后一定送他去封闭的私立寄宿学校,和先生离婚了,孩子的爸爸工作忙碌,⋯⋯。
  我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看着神情木然的孩子,这是一个令人觉得酸楚的画面。我盘算着是否该和孩子聊聊,希望能帮助一个孩子、挽救一个家庭,⋯⋯。列车到了一站,对面这老中少三人离座下车,我又看了孩子一眼,一个遗憾留在心里。三小时后的班机回台北,我继续往深圳机场站前进。
  回到新西兰,我写了一篇《谁?哪些事?让孩子的成长变得如此艰辛》的专栏文章,上面这个逃家男孩的故事也写了进去,我在文末有感而发:“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坚固、最后的堡垒,千万别轻易弃守!”一位奥克兰的妈妈问我:“我和先生分开了,算不算弃守孩子成长的家庭保垒?”
  有一位心理咨商师的说法足以回答这位妈妈的疑惑,父母是否弃守孩子成长的家庭保垒?不是由双亲家庭或单亲家庭来决定。影响孩子成长和人格发展的因素中,家人互动质量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家庭结构。很多案例显示,即使生活在双亲家庭中,如果父母全然忙于事业、放任隔代教养之宠溺、父母失和而经常争吵谩骂,这种家庭的亲子关系通常不好,孩子的性格极易形成偏差并产生不良行为。
  现实的人生中,并非每一对夫妻都有白头偕老的福气,单亲家庭不应该被标签化,大家更不必另眼看待单亲家庭。
  单亲生活只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单亲绝对不等于不健全,更不应该因此而剥夺家庭的快乐。当然,单亲的妈妈或爸爸难免有更多需要学习和适应的地方,如果能引领孩子一起面对,亲子依然可以共创美好的人生。
  近三十年来,美国成长于单亲家庭中的儿童大约占了四分之一。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台湾约有873万户家庭,其中的89万户是单亲家庭,超过十分之一的家庭是由单亲组成,2020年则有高达51,680对夫妻离婚。依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之定义,“某一时期离婚件数与该时期人口数之比”
  乘以1000‰,得出的数字称为“粗离婚率”。中国依法办理离婚的夫妻,2020年的统计大约是434万对;中国的粗离婚率从1987年的0.5‰攀升到了2020年的3.1‰。
  新西兰的情况呢?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2021年家庭法庭批准的离婚案有6,372起,是1979年以来最低的年度离婚案数量。不过,新西兰有分居两年才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规定,受新冠疫情影响,这些数字只是表象。2021年,新西兰的每1000件现有婚姻中有6.2对离婚,离婚率与1974年的水平相似,当年每1000件婚姻中有6.4对离婚。
  和亚洲比较,新西兰一直是个高离婚率的国家。
  上面的离婚情况统计传达了一个讯息,世界的多元化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连带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歧异度增加,婚姻关系的维持越来越辛苦。我不是婚姻专家,无意在这里讨论婚姻议题。离婚或双亲之一的离去都会造成单亲家庭,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孩子在单亲家庭中的成长问题。
  单亲家庭出豪杰的故事说不完!中国历史上,孔子、孟子、陶渊明、韩愈、欧阳修、范仲淹、鲁迅、胡适、老舍、钱穆、⋯⋯,他们都是幼年丧父而由寡母抚育长大。西方世界中,亚里斯托德、释迦牟尼、穆罕默德、耶稣、哥白尼、牛顿、马丁路德、拜伦、安徒生、格林兄弟、马克吐温等都缺少了父亲的陪伴,长大后却能在哲学、宗教、科学、文学的领域里大放异彩,牛顿还是遗腹子呢。
  美国总统林肯幼年丧母,父亲是一个伐木工人,家境贫寒使他错过了高等教育,他自学成为律师,堪称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成长过程更特殊,母亲再嫁,继父年纪只比丘吉尔大两个星期,第二次再嫁,继父反而比丘吉尔小了三岁。丘吉尔曾经表示,著名政治人物通常是不幸童年的产物,幼小时环境的强烈压抑、不幸的悲痛、遭受的轻视和奚落,这些刺激足以激励一个人而形成异于常人的坚忍和智慧。
  拜伦是英国的诗人、革命家,被誉为浪漫主义的文学泰斗。他出生于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家庭,父亲生前好赌博而债台高筑,小时候常见父亲追打母亲的场景,他从小几乎是既没父爱、也没有母爱。擅长传记和小说写作的法国作家莫洛亚如此诠释:“一个幸福的孩子只是简简单单地生活,从父母那里接受种种真理;一个在吵闹中长大的孩子则要对他的父母做出评价,树立起关于世界的想象力。”
  香港首富李嘉诚在1943年15岁时父亲去世,家庭原本贫苦,母亲又体弱多病,家里还有三个弟妹,身为老大的李嘉诚只好辍学去工作赚钱养家。在母亲的教育下,他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奠下日后成功的基础。
  几年前有研究者随机选取96名科学家做调查,其中39.6%竟然在15岁之前至少失去了父亲或母亲,美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即是。丘教授早年丧父,家境清贫,但学习勤奋,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三年级时转往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深造,师从数学大师陈省身。28岁时升为正教授,曾任教于多所大学名校,后来成为斯坦福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终身教授。出生于1949年的丘成桐教授至今获奖无数,34岁时获颁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FieldsMedal)》,同时担任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意大利等多国的科学院院士,目前为哈佛大学讲席教授。
  单亲家庭出豪杰的故事说不完!巧合的是,绝大部分是单亲母亲扮演着成功的推手。
  “改变”或许是正面的,失落中可以寻得转机!多年来从事教育咨询工作,通常偏向于讨论学习规划、选课、升学、提振功课、留学等等问题,发现有些孩子的学习障碍与能力无关,反而是无心学习、不专注或逆反心理所造成,其中有些个案的问题根源是婚姻变调的家庭因素。
  婚姻问题一言难尽,怨偶分开了或许可以成就生命的另一个春天,身边有些这样的朋友从人生的谷底走了出来,经历的不公、不义和委屈都已成过去,我尊重、理解他/她们当初的抉择,看他/她们自己和儿女的现况都已入或渐入佳境。人生,“改变”或许是正面的(Changesmaybepositive)!选择改变婚姻状况,受冲击最大的是儿童到少年阶段的孩子,即使夫妻不得不以离婚收场,双方务必要冷静下来,坦诚研究出对孩子最好、最公平的预先安排,尽量呵护“孩子对于爱和安全的需求感受”。试想,原本很自然就可以拥有的爱与安全,如果孩子在父母分开后产生了失落感、不确定感,纵使未来在物质上、经济上能获得满足,孩子还能够专心学习吗?更糟糕的恶性循环是,电脑游戏、损友或毒品可能成为孩子的安慰和避风港。
  早熟、幼稚、敏感、情绪不稳、叛逆、自卑、自责、容易忌妒、焦虑、抑郁、自控力不高、对婚姻和家庭失望、⋯⋯,有些人臆测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有上述性格或心态偏差,怪哉!这主要是教养态度不当所造成的,甩锅给单亲家庭结构就太草率了,双亲家庭的孩子也不乏这些毛病。
  台湾有一位曾担任教师的著名电视节目女主持人,写过几本畅销的沟通、励志书籍,离婚时为了财产、一对儿女抚养权的争执而浪费了许多新闻版面,何苦呢!我已经把她的书束之高阁了。这件事情让我想起了一位擅长处理离婚诉讼律师的名言:“在决定结婚或离婚之前,请你务必先深呼吸并告诉自己,你的幸福,不需要跟世界交代。”
  上网搜寻即可找到许多关于“如何教养单亲家庭孩子”
  的论述和建议,有人甚至告诉您“单亲家庭有九大潜在的教养优势”,必要时还可以请教专业的咨询师,甚至求助于政府的相关支持机构。
  婚姻走到了尽头,那不是世界末日!以理性和智慧面对,凡事总可以做出最妥善的安排,那不只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你自己的幸福人生。
  【本文为最新增修版本,原发表于2015年4月4日本专栏】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最多200字。 当前字数
CopyRight 2003-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在线投稿 | 使用守则 |